
文|娱妮啵啵嘉汇优配
编辑|娱妮啵啵
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.3%,为经济走势定下“稳中向好”的基调来看。
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主要经济体增速普遍承压的当下,这一成绩非常亮眼。
5.3%的增速近乎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,在国际对比中展现出显著韧性。

不少人直言,GDP的增长并未直接体现在工资单上,3000元左右的月薪仍是许多人的常态。
尤其对今年1200万高校毕业生而言,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并未因经济增速而明显缓解。

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,“三驾马车”的表现各不相同。
上半年,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2%,成为内需增长的核心支柱。
货物和服务进出口贡献率为31.2%,意外展现出强劲支撑力。
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仅16.8%,投资端的疲软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。

消费真的迎来全面回暖了吗?宏观数据给出了最好答案。
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%,其中七类商品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从微观层面来看,民众的消费焦虑并没有完全消散。

金银珠宝、体育娱乐等非必需品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,折射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趋势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底层群体的消费正呈现“生存性收缩”,必需品消费增速仅5%,教育、医疗等刚性支出还在不断挤压其他消费空间。
这种“上层通胀、下层通缩”的现象,本质是收入分配失衡的直接体现。
数据显示,前10%的家庭掌握着超过90%的社会财富,后90%的家庭仅拥有不足10%的财富嘉汇优配,却要承担房贷、教育等沉重负担。
年轻人收入增长乏力与中老年人储蓄意愿攀升并存,贫富差距的扩大正在不断削弱多数人的消费动力。

家电、数码等品类之所以能实现两位数增长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3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的“以旧换新”政策。
如果剔除补贴因素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可能不足3%。
价格数据同样印证了消费市场的隐忧:6月CPI环比连续两个月下跌,在统计的92个商品类别中,近六成价格出现下降。
水电、燃料、教育、医疗服务等五类民生刚需品价格,依旧处于2015年底以来的高位,正是这些品类的价格支撑,才避免了CPI的大幅下滑。

虽说官方失业率稳定在5%的水平,但居民收入增速却陷入停滞,青年就业市场尤为严峻,岗位数量较此前减少近四成。
2亿人的自由职业者群体中,不少人虽被统计为“就业状态”,缺乏稳定收入来源。
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,叠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,进一步压制了消费信心。
房产占中国家庭资产的70%,而当前房价持续阴跌、烂尾楼问题频发,直接导致中产群体财富缩水,购房者比例不足两成。
与此同时,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空前强烈,截至目前,居民储蓄总额已达132万亿元,上半年新增存款10.77万亿元,储蓄率正逐步向50%靠近。
6月居民存贷比升至9.2:1,较去年同期的6.35:1大幅提升,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民众消费的谨慎态度。

社融信贷数据更能清晰展现居民与企业的“紧缩状态”。
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2.83万亿元,同比多增4.74万亿元,其中政府债券(7.66万亿元)和企业贷款(11.57万亿元)是主要贡献项。
企业贷款多流向国企或用于债务置换,居民贷款仅1.17万亿元,同比少增2900亿元,占比仅9.1%,创历史新低——这意味着居民部门的信贷需求,尤其是购房信贷需求已降至冰点。
为何社融规模增长,普通人却感受不明显?
大部分资金流向了政府与国企,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缓解。
企业贷款看似规模庞大,其实多为“借新还旧”的操作,3.4%的低利率更多是帮助企业用低成本新债偿还高利息旧债,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,未能真正流入实体经济。
近23万亿元的社融增量中嘉汇优配,八成被财政、国企及城投债务吸收,流向民企和普通工薪族的资金寥寥无几,这也是为何货币投放增加,就业市场却迟迟不见改善的核心原因。

再看进出口领域,上半年进出口总额21.79万亿元,同比增长2.9%,超出市场预期。
这一成绩的背后,“新三样”(锂电池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产品)功不可没,其中锂电池、风电设备出口增速均超20%。
服装、塑料等品类出口增速仅0.04%,大量传统外贸企业未能分享增长红利。
80%外贸人聚集的“红海市场”,企业利润被汇率波动、关税成本、原材料涨价三座“大山”挤压,生存空间不断收窄。
欧美“去中国化”进程加速,尽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市场贡献了部分增量,上半年对美进出口仍减少9.3%。
二季度对美出口更是下滑20.8%,同期对东盟进出口增长9.6%,区域市场的增长难以完全抵消欧美市场的萎缩。

食品、工业原材料等民生类进口疲软,基建设备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居民消费力的收缩。
在全球经济退化的当下,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虽达57.3%,但外资使用额下降2.7%,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。
此外,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性,让国内企业面临“抢出口”后订单突然中断的风险。
投资端的疲软折射出房地产市场需要持续调整的问题,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暴跌11.2%,据测算,这一降幅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1个百分点。
销售端同样低迷,6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中,69个城市环比下跌,仅西宁微涨0.1%;四大一线城市跌幅扩大,北京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%,这一跌幅对应的金额相当于许多人一年的收入。
7月15日国新办发布会明确提出“以更大力度推进房地产止跌回稳”,毕竟房地产连接着居民财富、地方财政与金融稳定,其持续下行将加剧地方政府偿债压力,后续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。

根据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.8%,6月单月增速甚至转负至-0.1%。
外商投资下降13.6%,民间投资下降0.6%,后者创一年半以来新低。
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超70天,现金流紧张制约了投资能力。
而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难以有效带动民间资本参与,再加上房地产的拖累,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进一步削弱。

低效投资挤占资源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,部分地区通过土地出让、拆迁补偿等方式拉高投资数据,但建安工程、设备购置等实体投资却持续萎缩。
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74.3%,创近年新低;钢铁、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跌破75%,电力、热力等行业利用率仅71.5%。
企业为维持现金流被迫进行重复低效投资,形成“低效—缺钱—更低效”的恶性循环。

只不过居民、房企、地方政府的债务“三角困局”依然没能破解,房企抵押土地贬值30%加剧断供风险,而47.5万亿元政府债务中60%依赖土地出让金偿还。
上半年300城土地成交额暴跌31%,专项债“借新还旧”比例升至80%,地方偿债能力堪忧。
近期万科寻求延长银行贷款期限的举动,也折射出房企流动性压力。

钢铁、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低迷迫使企业裁员,就业压力又进一步抑制消费,形成“盈利下滑—裁员—消费收缩—盈利更差”的循环。
激烈的内部竞争让企业重短期利润、轻长期研发,光伏行业研发投入占比从8%降至3%,技术迭代让位于成本压缩,产业升级面临“空心化”风险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反内卷”从企业自发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治理低价无序竞争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列为重点任务。
与2015年的粗暴去产能不同,本轮政策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、制定绿色智能标准,以更科学的方式推动产能出清。
目前已在光伏、钢铁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落地,目的是引导企业从“卷价格”转向“卷技术”。

结合以上情况来看,想要下半年“止损”,稳定楼市依旧是核心。
房贷利率或进一步下调,国资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房的力度将加大,以此防范地方财政、银行坏账与居民财富缩水的连锁风险。
保持基建投资强度的情况下,延续“以旧换新”政策,7万亿元广义财政剩余资金将更注重使用效率。
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时,通过提高养老金、增加医保补贴、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等方式,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。

需要明确的是,“反内卷”是化解当前矛盾的必要举措,稳定楼市是防范风险的应急之策,而扩大内需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解药。
如果消费始终无法真正激活,即便实现产能出清,经济仍可能陷入新的困局。
相较于供给侧改革嘉汇优配,需求侧的收入分配重构更为关键。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